为了让革命老区百姓早日致富

来源:诏安富硒网 | 作者: | 时间:2016-01-27

造福了一方百姓

位于闽浙两省交界的寿宁县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全县农业人口占90%。在寿宁,提起大安乡的亭溪村,当地人无不交口称赞。亭溪不仅有富硒土地资源,更有富硒产品,打电话要联系业务的络绎不绝。

据亭溪村驻村第一书记王仁翻介绍,他刚到村里时,村两委开会都是用当地方言,村中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小孩,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如今,大部分年轻人回来了,原因是福建省地矿局发现这里是寿宁县富硒富锌土地的核心区,可以开发的富硒富锌土地超过2000亩。

从外地做生意返回家乡投资养羊的叶老板说,他回乡投资创业是被王(仁翻)书记说动的,他将在荒田上办起养殖业,同时也看好脚下这块富硒土地办养殖业的前景。王仁翻说,为了给村民吃颗“定心丸”,村里还成立了合作社,同时也成立了富硒富锌产品展示厅。过去,村民生产的东西要么自己吃,要么拿到外面去卖,现在不一样了,村民生产的富硒稻谷、富硒鸡、富硒鸭、富硒蔬菜不出村里就被收购一空。2014年,这里的村民人均年收入比2013年增加了上千元。

因为富硒、富锌土地资源的被发现,因为一心带领村民致富的村干部,亭溪村已完成了“华丽转身”,村干部和村民们的“福建最美乡村”梦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寿宁天池富硒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果园是依托福建省地矿局在此地发现的地源性富硒富锌共生土壤而建立起来的。目前,该合作社已种植270亩猕猴桃和50亩的蓝莓、水蜜桃、大果红花油茶等,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猕猴桃、高山茶、水稻、蔬菜等已达到500多亩。

在此次采访中,记者感受最深的是该县南阳镇的川久公司,该公司利用大面积的富硒富锌共生土地资源,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打造富硒富锌农副产品品牌,在推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同时带动农民致富。他们探索了多种土地流转形式,比如,农民可以带着土地入股合作社共享分红,也可以将土地使用权租给农业公司获取收益,还有的农民在公司技术指导下种植、养殖出来的农副产品由公司回收等。据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川久公司种植的260亩国内外优良农副产品、280亩名优水果基地、300亩水稻基地等都是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水稻平均每亩收入可达4000元,果蔬平均每亩收入达35000元,直接带动农户120户。尤为难得的是,该公司通过与高等院校合作,引进了适合在硒锌土壤生长且对硒锌吸附能力强的农作物品种。

寿宁县生态硒锌产业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郑义雄说:“福建省地矿局在挂钩扶贫开发中,对寿宁1440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展了1∶25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开展了1∶5万土地质量调查,不仅发现了富硒富锌共生土壤面积大,而且还帮助寿宁县推进开发,踏踏实实做好每一项扶贫开发工作。”

据福建省地矿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局在接受参与帮扶革命老区寿宁治理水土流失和扶贫开发任务后,局长邵旭带领班子成员多次深入寿宁县调研,制定了“一溪(六六溪水土流失治理)、一水(矿泉水调查)、一矿(石墨矿调查)、一地(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一园(支持申报地质公园)”帮扶计划,并组织所属地勘单位一步一个脚印落实到位。

功夫不负有心人。该局在寿宁发现富硒土地面积58.2万亩,富锌土地面积68.8万亩,分别占到全县土地面积的28%和33%,且具有硒锌双元素叠加、无重金属污染、生态环境优良等特点,适合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特色农业。2014年5月,该局会同寿宁县人民政府又召开了“寿宁县富硒产业发展推进会”,促进了寿宁硒锌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目前,寿宁县已在25个村建立了水稻、茶叶、油茶、甘薯、葡萄、紫玉淮山等19个基地,扶持和引进了多家生产硒锌产品龙头企业,不仅有川久公司这样生产规模大、品种多的农业企业,还有像御榛公司的芹洋油茶生产基地、超绿公司的黄芪农业生产基地、谦谦一叶公司的范家山茶叶菱白生产基地等;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富硒富锌产业基地也有一定规模,如凤翔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凤阳富锌葡萄生产基地达到500亩,祥瑞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官田葡萄生产基地达到100亩。这类农业基地带动农民数量众多,仅上规模的19个基地就带动了7000多户。2015年8月,寿宁被中国富硒农业产业创新联盟授予“中国富硒富锌农业示范县”称号。据悉,寿宁县2014年新增硒锌产业产值超过1.8亿元,全县农民也因富硒富锌土地资源开发年人均增加收入达到500元,这对一个正在扶贫开发的山区县而言不是一个小数字。由此可见,富硒富锌产业的发展在推动农业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对农村扶贫工作的作用不可小觑。

“硒锌呵护、天下寿宁”, 记者在寿宁采访时,到处都可以看到这8个字。郑义雄说,不久的将来,这8个字将出现在福州、厦门机场,以此进一步打响寿宁硒锌绿谷品牌。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