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媒体聚焦>

守牢“家产”壮大“家业”

2025-01-16 报业集团记者 李妙珠 通讯员 康渟 李欣倩 文/图 来源:福建日报-新福建  责任编辑:沈子川  

桥园市场海鲜琳琅满目。

诏安县纪委监委干部向群众了解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情况。

大梧村面貌焕然一新。

四都镇养殖区

每天凌晨1点多,位于诏安县桥东镇的桥园市场便热闹起来,一车车活鱼活虾进场,一家家商户摆摊营业,来自省内外的采购商纷纷前来选购鲜活水产品。

桥园市场是桥东镇桥园村的“金娃娃”。得益于“四立一督”(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及全过程监督)机制,桥园村通过改造升级桥园市场并进行规范发包,年租金收入900多万元,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由原先的400万元提升到1320万元,成为全县首个村集体经济收入超千万元的建制村。

在诏安,有不少村像桥园村一样,通过落实“四立一督”机制,推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提质增效,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大幅增长。

让“三资”在阳光下交易

“多亏了‘三资’清理,2024年我们村集体经济收入超过70万元。2023年才10多万元。”四都镇后港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李志孝说。

上世纪90年代,后港村将部分山地分包给群众,种植发展林果产业。

近年来,承包期陆续到期,却出现“山地到期不还,租金拖欠不缴”的现象,严重制约了村集体经济发展。

为顺利收回村集体山地资源,厘清历史“糊涂账”,在四都镇党委、政府的监督指导下,后港村启动“三资”清理工作,通过入户调查、查阅合同等方式,逐户登记建立台账,乡镇核实校准、查缺补漏,再由农业农村部门终审把关,彻底摸清家底。

“我们严把林木采伐审批关。”李志孝说,村干部入户走访山地承租大户,摆事实、讲政策,并召开党员代表大会,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并从大户入手,以大户带动小户,推动承包到期的集体山地有效收回。最终,后港村成功收回山地2153亩,并追回拖欠的租金95.7万元。

山地资源收回了,如何规范发包交易?“不能再用老办法!”村“两委”严格执行“四立一督”机制,对山地资源重新评估并定底价、定年限、定程序、定约束条款,做到规范发包。

2024年1月10日,后港村向四都镇资产资源监管中心提交了27块、面积共2175亩的山地第一期发包方案。2月5日,山地第一期承包招标举行。让村里没想到的是,所有山地的中标价格全部高于底价,其中一块6亩的山地竞标价高达每亩每年500元。

“公开竞价,招标过程通过小微权力监督平台直播,村民通过手机就能实现现场监督。”那天,村民李阿模竞标承包了200多亩山地。

后港村通过公开招标,改写了山地发包年限长、价格偏低的历史。此次山地总承包价从过去的95.7万元上升到741.5万元,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源头活水。眼下,后港村正在制定山地第二期承包招标合同。

后港村“三资”清理,是诏安落实“四立一督”机制,推动“三资”清理提质增效的一个缩影。诏安拥有林地64.11万亩,海岸线96.8公里,海域面积614.45平方公里。丰富的耕地、林地、海域等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过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低价包”“长期包”“权力包”“冤大头包”等乱象。

近年来,诏安把“三资”清理整治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抓手,聚焦清、查、管、督四个环节,系统治理、科学施策,全力推动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更加规范化、制度化。

“通过落实农村集体‘三资’清理、建立‘四立一督’机制,全面查摆资产资源发包程序不规范、合同未签订、无偿或非法占用使用等突出问题,坚持‘一村一策’制定整改措施,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进一步规范。”诏安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沈文鑫说。

截至目前,诏安督促指导规范发包1043宗,带动村集体增收3.21亿元,发包数及发包金额均居全市前列。

让集体收入用在刀刃上

站在四都镇大梧村三级渔港眺望海面,碧波万顷,一个个虾池星罗棋布,蔚为壮观。“村里不仅帮我们改善虾池的水电作业条件,还有分红,日子越来越有盼头。”村民吴顺兴指着自家10亩养殖池高兴地说。

2023年,大梧村垦区养殖池承包期满时,大梧村根据每口虾池的具体位置、亩产收益及群众的养殖需求等实际情况,分层分档定底价,并分类制定资产资源处置最优年限,对1125亩虾池重新规范发包。目前已收取5年承包金2479万余元。

增加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如何管理使用成为群众关注的焦点。“我们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大梧村村委会主任吴祝钦说,经过集体商议,村里将村集体收入的25%用于村民分红,每人分得1730元。其余资金用于垦区内养殖池设施修缮、基础设施建设和为民办实事项目,确保每笔资金都用在刀刃上。

尤其是针对垦区内养殖池基础设施老旧、沟渠淤积等问题,大梧村先后投入248万元,清理养殖区进出水沟渠,改造提升配电工程和涵洞管理房及闸门,为养殖业发展保驾护航。“为完善渔业基础设施,我们计划投资7800万元建设避风锚地,新修400米防波堤,完善码头、港池等配套工程。”吴祝钦说。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集体资产资源盘活了,就要让村民共享红利。”桥园村党委副书记林志彬介绍,目前村集体经济收入除了用于提升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发展、改善民生事业,还用于支付村民医保费用、奖教助学等。

“家底”盘活,“家业”做大。去年,四都镇收回的2000多亩山地、林地引来南方肉牛集散中心项目落户。当前,位于四都镇城楼村的育肥场(一期)项目公建部分已进入收尾阶段。该项目是诏安县南方肉牛集散中心项目的子项目,规划用地面积1461亩,总建筑面积13.3万平方米,设计存栏肉牛1.31万头,项目总投资约4.75亿元。

“因地制宜用好‘三资’,在保障民生的同时,提升‘三资’使用效率,让清理整治成果更多更好惠及群众,确保长治长效。”沈文鑫说,为切实做好整治“后半篇”文章,通过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机制和村集体经济收入及计划使用公开制度,健全完善村级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年度清查和经济合同档案管理等长效机制,构建规范有序、经营高效、监督到位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体制,为农村发展集体经济提供制度保障。

新式住宅拔地而起、村道宽阔整洁、产业发展欣欣向荣……随着“三资”治理成效不断夯实,丹诏大地悄然发生着美丽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