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漳州>

牧海耕田 城乡融合 美美与共!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漳州样板”

2024-05-27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沈子川  

近年来,漳州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资源禀赋,发挥特色优势,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城乡统筹,突出乡村治理,深入开展乡村振兴“十镇百村典型引领、百镇千村共富共美”行动,统筹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积极探索乡村产业发展、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建设、乡村善治等特色乡村振兴路径模式,走好具有漳州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23年,全市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全省优秀等次。


图片

母亲河九龙江蜿蜒流过,融合城乡,奔流向前。(资料图片)


{
聚焦高质量发展
乡村产业有冲劲
}


图片

作为全市首个种养加一体化示范基地,漳浦县石榴填鸭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投用后,石榴填鸭将告别“旱厕”住进“小区”,实行粪污全量资源化利用,粪肥直接用于园区种植业,仅粪污资源化利用经济效益即可超1亿元。

图片

长泰区鸿森省级现代农业智慧园引进德国全自动化蛋鸡养殖设备,据统计,引进后年产蛋量效益提升15%,节约用电10%,节约用水30%……

这是漳州坚持集约高效生态循环理念、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的有益实践。


图片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

重中之重

产业兴则城乡兴

如何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

朝着更高水平更高质量迈进?

以新质生产力为驱动,为漳州提供了清晰的“解题思路”。方向明则思路清,目标明则步履坚。


图片

云霄漳江口红树林 戴园笙 摄


以“园”为支撑

打造县域经济新增长点


今年1月,漳州全面启动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进行全域统筹、整体推进,力争到2026年底,形成以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为龙头、县级种养加一体化现代农业产业园为基础的发展格局。


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谋划、指导推动。随着项目推进,分布在十个县(区)、开发区(投资区)的产业园犹如十驾马车,为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漳浦石榴填鸭肝入选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云霄县入列2024年国家级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南靖县肉鸡产业列入2024—2027年全国优势特色产业(优质肉鸡)福建优质肉鸡产业集群补助县名单。


图片

长泰花坞里现代农业产业园气雾无土智慧温室大棚 (资料图片)


以“种”为抓手

让新质生产力“进村入农”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漳州加大农业优新品种推广力度,建立农业优新品种基地458个,辐射带动产值新增52.83亿元,已形成现代种业联合攻关体系,3家种业企业入选国家种业阵型企业,建立1个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多项花卉品种创新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省级科技进步奖。


图片

漳州蝴蝶兰“飞”进北京 (资料图片)


作为全国双孢蘑菇、白背毛木耳、杏鲍菇等食用菌的重要生产基地,漳州双孢蘑菇产量及其罐头制品出口量全国第一,实现双孢蘑菇、杏鲍菇等品种国产化。


图片


漳浦县绥安镇大埔村的猪肚菌撑起当地村民收入的“致富伞”


以农业优新品种推广行动为契机,漳州选育适合工厂化栽培的专用品种,积极引导村民利用闲置空间建设移动智慧菇房,打造特色庭院经济。以栽培秀珍菇为例,一间20平方米类似集装箱的移动智慧菇房,仅需投资6万元至7万元,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控制不同生长阶段所需的光照、温度等参数,全年产量可达3.9万斤、产值23.4万元。芗城区田寮村在高架桥下发展移动智慧菇房,带动28户农户参与,户均年增收达7万元。


以“业”为核心

发“力”土特产强镇富村


深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通过生物育种、智能化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路径,提高农业的劳动、资本、土地、技术、数据等全要素生产率,培育壮大水果、蔬菜、茶叶、水产、食用菌、花卉等11大优势特色产业,引链强链,推动一产接二连三,做好土特产文章,促进产村融合。目前,全市有7个乡镇获国家农业产业强镇,2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十亿元镇、3个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产值超亿元村。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数居全省第一。


图片

南靖推进全县兰花产业钢架大棚和标准智能温室建设


一个个产业兴旺的生动缩影,诠释着城乡融合的一步步深化。2023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117.88亿元,增长5.5%,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788元,增长7.7%,增幅均位居全省第一。

{

深度融合农文旅 

美丽经济有奔头

}


站在观景平台,俯瞰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碧水青山环抱世遗土楼(华安)二宜楼,一座座传统特色民居五凤楼镶嵌周边,犹如众星拱月。土楼里,拉手舞、竹竿舞等独具高山族特色的舞蹈热闹上演,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


“世遗”携手“非遗”,在此相遇、碰撞、融汇。近年来,漳州注重对古厝、古民居、古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植入民宿、小酒吧、研学、非遗等业态,守与变之间,让传统建筑焕“新生”。


图片


外地游客品味漳州乡村(资料图片)


“火”看似偶然

实则是漳州

加快农文旅融合、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


漳州依山面海、通江达海,既是农业大市,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闽南文化生态保护核心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当前,漳州正在推进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在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上具有得天独厚的禀赋和优势。


图片

古朴的土楼与丰收的田野汇聚成一幅秋日里独有的乡野画卷 张旭 摄


立足特色,谋篇布局


依托山、海、田、花、果、土楼等特色资源,融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红色文化、海丝文化、传统民俗、非遗等元素,实施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工程,推动以农促旅、以旅兴农、文旅结合、城乡互动,促进生产、生活、生意、生态“四生融合”,打通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换通道。如,今年春节期间,漳浦、浦城与霞浦共建“三浦并臻”文化联盟,通过举办文旅活动促进农产品消费,漳浦特色花卉蝴蝶兰供不应求。


图片


店主为顾客介绍花卉的养护常识。严洁 摄


精心策划,项目带动


今年来,围绕世遗土楼、诗画海岸、多彩田园、闽南文化等四大特色主题,漳州布局一批主题文旅线路、精品文化文旅项目,加快推进28个总投资199亿元的省级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全力打造一县一品、一镇一特色、一村一风韵。


图片

点击图片查看专题报道


优业态、兴文旅,统筹推进城乡文旅融合发展,将民房变客房、农事变体验、农园变景园、特色农产品变旅游体验品,更多的漳州实践在上演。据统计,2023年,全市乡村旅游接待人数为2383.5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8.4%;实现收入115.38亿元,比上年增长30.4%


图片

东山开渔,百舸争流(资料图片)

{

党建引领聚贤力

乡村善治有贤人

}


“村道狭小,停车要有秩序……”在龙文区郭坑镇口社村“乡贤调委会”会议室,村民、乡贤、村干部围桌而坐,将村里的大事小事、难事烦事摆上“台面”,晒问题、讲需求、议办法。


这是漳州深入推进党建引领村(社区)乡贤促进会工作,积极打造“党建引领、乡贤补位”基层治理模式的生动写照。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是深化城乡融合的底层机理。在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乡村熟人社会中,如何破解治理难题?以党建为引领,根植地方乡情,聚合乡贤力量,正是漳州探索出的破题之道。


图片

畲乡儿女用歌舞表达对党的热爱 易跃超 摄


建机制强队伍。出台《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村(社区)乡贤促进会健康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若干措施》;建立健全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共抓的工作机制。配齐配强村级党组织书记,择优选派第一书记、市管干部、科技特派员驻村挂钩指导。


搭平台创载体。推动1556个行政村乡贤促进会健康发展,搭建“乡贤邻里议站”“乡贤说事评事厅”等协商议事平台,通过组建“义务评理队”、建立定期“坐诊”制度等方式,引导乡贤积极参与调解矛盾纠纷、协调邻里关系等,形成“支部吹哨、乡贤报到、党群合力”的良好格局,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邻里更和谐”。


图片


台湾青年投身漳州农业(资料图片)


聚贤力释贤能。以“乡土、乡情、乡愁”为纽带,启动汇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引导优秀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企业家入乡,引导乡贤在移风易俗、文明村(社区)创建、奖教助学、尊老助残、教育卫生等方面积极作为。今年春节前后,全市累计组织开展乡贤联谊会、茶话会等1400余场(次)。化身乡村治理“参谋员”、矛盾纠纷“调解员”、乡风文明“引路人”,乡贤已成为漳州推进乡村善治的重要力量。

{

拆旧拓新提颜

和美乡村有气质

}

在云霄县和平乡宜谷径社区,返乡创业新农人高叶荣多了个新爱好,那便是举着手机随手录制家乡新景“晒”在短视频平台。在他的视频作品里,村道巷陌干净畅通,农舍庭院“菜”香四溢,创意墙绘勾勒乡愁。


图片


云霄县和平乡棪树村千亩枇杷生态观光园


眼前这幅新画卷,得益于一场拆旧拓新行动。去年来,该社区针对果蔬运输不便、校门口交通拥堵、节假日返乡停车难等群众关切的问题,发动群众出谋划策,通过拆旧拓新,贯通一批断头路、环村路,拓建一批共享菜园、共享停车场,打造一批休闲空间、口袋公园。在努力实现“拆到位、保畅通”的基础上,该社区以乡土元素为素材,绘制农耕文化墙;村民将自家闲置的石磨盘、石条、簸箕等老物件无偿捐出,用于布置微景观,乡愁元素在村庄随处可见。


图片


九龙江出海口绿意盎然,形成一片海上绿野 林开翔 摄


日新月异的城,日久思念的乡

如何打通?

不把“乡”变“城”

而是统筹城乡融合发展

充分挖掘培育乡村之美

守住乡土味道


近年来,漳州按照“县域统筹、以城带乡、城乡融合、一体推进”要求,紧盯制约农村宜居环境建设的短板弱项,紧扣人民群众生活生产的急难愁盼,坚持系统思维、问题导向、民生需求,统筹推进乡村建设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立城乡一体的风貌管控体制机制,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利用,扎实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农村综合服务设施提升工程等,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图片

龙海区浮宫镇 李润南 摄


在建设中,漳州坚持不花钱少花钱、不搞大拆大建,引导村民用双手美化身边环境,分阶段、分步骤实施从初级版“清沟、扫地、摆整齐”到中级版“拆旧、拓新、整漂亮”,再到高级版“穿衣、戴帽、扮靓丽”“三步走”战略,结合“五个美丽”创建,循序渐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提质升级、深刻重塑,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图片


《闽南日报》2024年5月26日T1、T8特别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