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漳州>

闽人智慧 | 城市画像:漳州——田园都市,山海花城

2024-01-15  来源: 故乡与世界  责任编辑:许晓虹  

image.png


这里是闽南人岁月悠然的安逸之城
是客家先民的“避难乐土”
是南洋商人不顾风浪想要抵达的港湾
是世界航海图上名为“Chin-Cheo”的海岸城市
“迴峰叠嶂绕庭隅,散点烟霞胜画图”描绘了它的山水
“日日戈船闹,采真何处居”呈现昔日港湾盛况
是这些,但不止这些
……



山海花城,鱼米之乡
戴云山脉深入境内,向四周延伸,构成绵延闽中各县的山脉,为漳州形成了一个天然的保护屏障,乌山和梁山山脉直逼海岸,天然围合成依山面海的福建第一大平原——漳州平原,九龙江穿境而过,两岸民居倚山而建,依江而兴,文化的根脉深扎水系两岸。
image.png
华夏东,闽地南,依山傍海,气候温润,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丰富的物产。漳州自古是“花果鱼米之乡”,更有“天下水仙数漳州”的美誉。
image.png
“世界名花惟此有,人间异香别地无”是漳州人对水仙的深爱。《漳州府志》载:“闽中水仙,以龙溪为第一,栽其根至吴越,冬发花,时人争购之。”明中叶时期,水仙花开始成为漳州对外贸易的重要输出商品,远销东南亚和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一颗小小的水仙花球,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的绵延不绝。
image.png
在“片板不许入海”,实施严格海禁政策的明朝,漳州月港成为东南沿海“洋市”,也是明中叶之后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港口,因山涧夹着港口,停泊地的形状呈弓形月而得名。
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闽人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月港曾是“海舶鳞集,商贾成聚”的对外贸易商通港,有“小苏杭”之称。
随着月港海外贸易的兴盛,西方关于东方的航海图上频频出现一个地名:“Chin-Cheo”(漳州)。大量外国白银(闽南人称之为“番银”)流入中国,月港开启了中国与世界的白银时代。
image.png
闽南人早有“通番”的历史,明朝月港成为通商港口,大批闽南人漂洋过海到南洋“讨生活”,出洋回乡的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起大厝”(盖大房子),他们盖的房子被称为“番仔楼”,一种传统红砖白墙古民居与南洋建筑特色融为一体的洋楼。
坐落于角美镇东美村的百年豪宅曾氏“番仔楼”,是闽南一带番仔楼建筑的一个典范,前为闽南风格古厝,中为哥特式楼房,后为红砖骑楼。令人惊讶的是,100年前曾氏“番仔楼”就配有自来水供水系统。
image.png


那时候,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封封带着问候和积蓄的“侨批”飘洋过海汇回国内。“侨批”是闽南人基因链里的一环,承载着阿公阿嫲的回忆,透过上世纪华侨信件上的老地名,似乎可以窥见那时漳州古城的风貌。


image.png
漳州古城是福建省保存最完整的唐宋城池之一,也是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形制和“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
image.png
香港路作为漳州古城的中轴线,保留了许多明清至民国期间的历史建筑,在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尚书探花”和“三世宰贰”两个石牌坊之间,隐藏着世界上最小的空中庙宇——伽蓝庙,它只有3平米。
image.png
台湾路自古以来便是漳城官吏往来的必经之地,街道两旁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官邸、豪宅、商铺、作坊和庙祠。民国初年,台湾路改建为整齐划一的商业区,门面装饰各具特色,中西风格并存。那时的台湾路繁华非凡,堪称漳州的CBD(中央商务区),汇聚了许多漳州名点小吃:四果汤 、面煎粿、五香卷、漳州卤面......
image.png
提及“四果汤”,总能勾起漳州人儿时夏日的回忆。每至炎夏,或是街边小摊,或是老字号店铺,漳州人哪怕顶着大太阳也要排队吃上一碗四果汤,沁人心脾的蜜水,挫好的碎冰,加上五颜六色的水果丁、晶莹剔透的石花膏和Q弹可口的阿达籽(木薯粉制品,类似精简版芋圆),一下便赶走夏天的燥热。
image.png
面煎粿是另一种漳州“独家”小吃,外酥内软。糯米皮煎得金黄酥脆,咬一口下去,满口都是糯米的香气,内馅有甜有咸,各自有一大票拥护者,甜的通常有花生碎、冬瓜条、黑芝麻,再用桂花蜜调味;咸口的更丰富,瘦肉、香菇、虾米、笋丝等等,香到吃完还想嘬手指。
图片
漳州人逢年过节都喜欢做五香卷,正宗五香卷要用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特制的五香豆皮裹上剁碎的精肉、荸荠、葱等,包成卷状,再放下油锅炸成焦黄,搭配酸酸甜甜的酸梅酱,吃起来更加爽口。
image.png
除了五香卷,漳州人不论大小喜事、逢年过节,家家户户还有吃卤面的习惯。一筷碱面,数勺高汤,猪肉、笋丝、虾干、香菇、鱿鱼等各色卤料咔嚓咔嚓剪进碗里,甘薯淀粉勾芡,胡椒粉提味,味道格外鲜美。
image.png
漳州人为什么喜欢吃卤面?这要从1300多年前说起。据《漳州府志》记载,初唐陈政、陈元光父子从河南率军入闽开漳,他们从北方老家带来了在喜庆佳节吃面的习俗,随后卤面也应运而生。




千年古城,土楼王国
陈元光申报朝廷准建漳州府,成为首任漳州刺史,被奉为“开漳圣王”。漳州,因州治临漳江而得名,自唐朝置州以来“千年不易其址”。
image.png
陈元光上任后立即开荒屯垦,将中原文化与楚越文化融合,再经本土化积淀演进,形成带有河洛祖根与海洋文化特质的中华文化支系闽南文化,使蛮荒之地走向初步文明和繁荣发展,成为“扼闽粤之吭,开千百世衣冠文物”的八闽名邦之一。
image.png
开漳圣王信仰是闽台地区重要的民间信仰之一,也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在漳州云霄县威惠庙,每年正月十四村民们都会抬着神明巡安,以纪念开漳圣王。
开漳圣王巡安民俗是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至今仍流行于海峡两岸和东南亚地区。漳州是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祖居地,台湾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祖籍都在漳州,每年都有数万台胞回漳州寻根谒祖,其中客家人占了不少比例。
image.png
闽西南山区一带,群峰俊秀,重峦叠嶂、交通闭塞的山地地带散落着客家土楼,这是客家人创造的群居建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客家人聚居于此,安静朴素,似与世无争。
image.png
“土楼王国”中最神奇的要属被当地人称为“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它由1座方楼、3座圆楼和1座椭圆楼组成,方形的步云楼居中,其余4座环绕周围,依山势错落布局,高空俯视,蔚为壮观。上世纪美国卫星拍到了这组土楼,还误以为是“导弹发射井”。
image.png
离田螺坑4公里左右,有着目前最古老、规模最大的土楼——裕昌楼,又称“东斜西歪”楼。据说这座土楼建成后不久,回廊木柱便开始倾斜,最大斜角已达到15度,别看它东倒西歪,随时都有可能倒塌,实际上这座土楼历经700年风雨侵蚀,仍然很坚固。
image.png
溪流蜿蜒从村中穿过,街巷建筑沿着溪流两岸分布,两座圆形土楼位于溪流两侧,形似太极的村落镶嵌山川间,这就是被誉为“山中水乡、闽南周庄”的塔下村。村中德远堂、石龙旗等历史遗存和“春祭”“作大福”等传统习俗,展现客家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固守与承袭。
image.png
“这短短的一生,我们最终都会失去,你不妨大胆一些,爱一个人,攀一座山,追一个梦。”这是国产动漫电影《大鱼海棠》里的台词。有不少人因为一部电影,攀越群山,来到南靖云水谣古镇寻找椿生活的那座独特的圆形建筑——怀远楼。
image.png
土楼有着城墙般坚固,或圆或方。“天下第一奇楼”和贵楼,运用悬浮原理,以220根松木打桩铺垫,在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建起了最高的方形土楼,近300年屹立不倒,被誉为“沼泽浮城”。
image.png
云水谣以前叫长教,因电影《云水谣》在此取景,申遗成功后才改为此名。漳州是远近闻名的“天然影棚”,至今已有《西游记》《康熙王朝》《西虹市首富》《一路繁花相送》《左耳》《夺冠》等近200部影视作品在此取景拍摄。
image.png
在电影《夺冠》中,八十年代老女排的训练基地就是对当年漳州训练基地的还原。漳州体育训练基地是中国女排在全国的三个主要训练基地之一,被中国女排称之为“娘家”
image.png
还记得1986年版《西游记》中,灵石崩裂、石猴问世的场景吗?当时,猴王就是在东山岛海边岩石上“横空出世”。东山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也是中国十大最美岛屿之一,形似蝴蝶亦称蝶岛,“天蓝水碧海湾美,沙白林绿岛礁奇”是它的名片。
image.png
“海上仙山”的东门屿、“一半小镇一半海”的南门湾、“海上长城”铜山古城......这座美丽的海岛,是旅游者们向往的天堂。在这里,你可以尽情地享受阳光、海风,坐在松软的沙滩上,静静地听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


image.png


漳州,不仅是山海花城,还是一座非遗之城,传承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宝藏,仅国家级非遗项目就有漳州木偶头雕刻、布袋木偶戏、木版年画、芗剧、锦歌、蔡福美制鼓、八宝印泥等7项。
漳浦以剪纸闻名,镂空艺术流传着民族智慧,让纸上的人和物栩栩如生。漳浦剪纸艺术源远流长,自唐朝起传承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南派剪纸的代表,作为“中国剪纸”的子项,被列入世界非遗。

image.png

漳州布袋木偶戏是木偶与纸影的结合,形成独特的表演美学。在闽南各个岁时节令中常常会有布袋木偶戏的演出。第二届国际木偶与傀儡联欢节,漳州木偶表演获一等表演金质奖章,为中国赢得荣誉,也为漳州布袋木偶艺术在国际艺坛上奠定了根基。


image.png


“天外霞,石榴花,古艳流千载,清芬入万家。”汪曾祺在《人间草木》中称赞漳州八宝印泥颜色很正,很像石榴花。八宝印泥是漳州的非遗名片,十八世纪清乾隆时曾供皇家采购使用,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第二批中华老字号。

image.png






魅力滨海,花样漳州
漳州,自古就有“海滨邹鲁”之誉。两宋时期,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出任漳州知府,自南宋至今五百余年,礼教犹新,名贤辈出。
“闽南水上第一村”埭美古村,始建于明朝景泰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这里整村姓陈,是朱熹在漳州最重要的门人陈北溪的后代。埭美村的古厝群是闽南建筑史上的奇迹,276座古厝傍水而建,从空中俯瞰,呈轴对称排列,红瓦顶、燕尾脊,规划整齐,简直就是强迫症福音。
image.png
“我的家是在祟山峻岭之中,四周都是高山。家乡的景色,是我在纽约的生活时所梦寐不忘的。”这是世界文化大师林语堂在《我的家乡》中写的一段话,令他梦寐不忘的家乡便是漳州平和县。
image.png
漳州平和县不仅是名人故居,还是红色热土,“八闽第一枪”在这里打响。1928年3月8日,为了响应南昌起义,平和县“率领群众,实行暴动”,这便是著名的“平和暴动”。
自此之后,闽南武装斗争连续不断,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创建闽南革命根据地,漳州地区也成为闽粤边游击根据地重要的组成部分。1949年9月19日,漳州城解放,由此翻开了历史新篇。
image.png
从胜利攻克漳州的红四军阵营合影到刊载新中国成立消息的《漳州报纸》拓印件,这些珍贵的影像记忆穿过百年风烟,循着历史脉络向我们娓娓讲述着漳州的故事。
image.png
如今的漳州,全市GDP连跨三千亿元、四千亿元、五千亿元大关,跻身全国城市GDP50强;落户福建省迄今一次性投资最大中外合资项目——古雷150万吨/年乙烯及下游深加工联合体项目;厦漳同城大道、沿海大通道、新江东大桥、九龙岭隧道一批重大交通项目投入使用,二纵三横六支线大通道格局基本形成。
image.png
如今的漳州,“先进”“智能”已成为鲜明标签,建成全球最大的海工起重机生产基地;布局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领域的六家产业技术研究院;龙溪轴承公司生产的轴承为三峡工程、正负电子对撞机、神舟系列飞船、嫦娥系列卫星等工程配套,品种数位居世界第一,市场占有率全球第一。
image.png
如今的漳州,打造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品牌,建设现代化滨海城市的新姿态西溪郊野公园(龙文段)、古城开发建设等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长泰、龙海撤县改区,漳州城市“扩容”,九龙江南岸,高新区的灯光点缀这座城市的夜景。
image.png
漳州,就像一首未完的诗,一撇一捺,写不尽这里的一山一海,一步一景;漳州,宛如一本厚重的历史书,每一张图、每一个数字,都在诉说着这座城市的变迁与发展;漳州,仿佛一处被时光遗忘的角落,独留一方岁月静好,无论何时,总有一些不期而遇的“小确幸”等待你的到来。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