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漳州>

刚刚,漳州疾控重要提醒!

2023-06-05  来源:漳视新闻综合漳州疾控  责任编辑:许晓虹  

漳州疾控提醒广大市民朋友六月要做好新冠病毒感染、手足口病、食源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热、蚊媒传染病、蜱虫叮咬等的预防工作。




新冠病毒感染

图片
五月以来,多地报告新冠病毒感染有上升趋势,社交媒体上关于“阳了”、“二阳”、“咽喉痛”等新冠的话题也不断冲上热搜。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表示2023年新冠第二波疫情高峰将发生在6月底,感染人数约6500万/周。


image.png

预防措施
⭐合理科学佩戴口罩:按照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下发的《关于印发预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公众佩戴口罩指引的通知》,根据不同场景,科学佩戴口罩。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通风,尽量减少与他人近距离接触,倡导保持1米以上的社交距离。
⭐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营养均衡、适量运动、睡眠充足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
⭐做好日常健康监测:关注家人和自己的健康状况,若同时出现发烧、咳嗽,怀疑是新冠感染,可以自己进行新冠抗原检测。检测结果为阳性,应注意自我隔离。若持续有新冠相关症状或者病情发生进展,应及时就医。
⭐积极接种新冠疫苗:根据《应对近期新冠病毒感染疫情疫苗接种工作方案》的要求,建议相关目标人群尽早完成疫苗接种,全面筑牢免疫屏障,降低重症发生风险。

手足口病

图片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常见传染病,多数患儿以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等症状。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病,在我国南方地区以春夏(4~6月)为主高峰,秋冬季节(10~11月)为次高峰,主要通过接触患者鼻咽分泌物、唾液、疱疹液、排泄物以及接触被污染的玩具、日用品和衣物等物品传播。该病好发于6月龄到5岁内的儿童,3岁以内更为常见,多在托幼机构和学校等集体场所引发聚集性疫情。


image.png


预防措施


⭐尽早接种EV71疫苗。EV71为引起手足口病重症和死亡的常见病原体,接种疫苗能降低手足口病重症及死亡风险。满6月龄的儿童,建议尽早接种,最好在1岁前完成接种。
⭐做好手卫生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游戏后、饭前、便后一定要彻底洗手。
⭐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对日常接触频繁的物品表面(台面、门把手)、孩子的玩具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
⭐特别提醒,成人也会感染手足口病,因抵抗力强而较少发病,但会通过接触传染给孩子。因此家长也要养成先勤洗手的好习惯。

食源性疾病

图片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随着气温持续升高,细菌性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可能性增加,同时野生植物和蘑菇陆续进入采食期,发生有毒植物中毒的风险亦随之升高。


image.png


预防措施


⭐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流动的水洗手。要养成良好的就餐习惯,比如聚餐时要使用公勺公筷。
⭐制作食品时要做到生熟分开加工,加工时要烧熟煮透,尽快食用,餐后剩余的食物要及时冷藏,隔夜食品要在彻底加热后再食用,不要生食肉类、海(水)产品等食品。
⭐对于霉变的食物应及时处理掉,不可再加工食用。
⭐外出郊游时不要采摘、购买、加工和食用不熟悉或来历不明的野菜、野果及菌类。
⭐一旦发现不适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若食用野生植物后发生食物中毒,在及时就医的同时要保留剩余食材,留证待查。

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症出血热),是一种由汉坦病毒引起的以鼠类为主要传染源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发热、出血和肾损害为主要特征。每年春季(4~6月份)和秋冬季(10月份到次年1月份)是发病高峰。


image.png

预防措施


⭐防鼠灭鼠:在鼠类经常出入的地方投放灭鼠药或布放粘鼠板;及时堵塞鼠洞;门窗合缝;排水口加铁栅。
⭐管好食品:剩饭菜必须在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食物有鼠咬痕迹应丢弃不可食用;食物应放在老鼠接触不到的地方;餐具在使用前应进行煮沸消毒。
⭐个人卫生:做好个人卫生,勤洗手,均衡饮食,生活有规律,保证睡眠,适量运动,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并注意保暖。
⭐及时就医:有被老鼠咬伤、皮肤破损、接触过鼠污染的器物等情况,如果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应及时就诊,就近治疗。

蚊媒传染病(登革热、疟疾)

图片


炎热潮湿的夏季是蚊虫孳生和活跃的季节,随着境外旅游、劳务外出和跨国商业活动增多,蚊媒传染病输入导致本土病例发生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蚊媒传染病包括登革热、疟疾等其他传染病。


image.png


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典型症状是突起发热、全身肌肉、骨、关节痛、面颈胸部潮红、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登革热疫区主要分布在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其中东南亚、西太平洋地区和美洲的流行最为严重,我国登革热主要流行于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台湾及浙江等南方地区,流行季节在每年的5月-11月份。
疟疾是由疟原虫寄生于人体引起的一种严重危害健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传播媒介为按蚊,典型症状为寒战、高热、大量出汗。不同的疟原虫分别可引起恶性疟、间日疟、三日疟、卵形疟和诺氏疟,以恶性疟致病和致死性最强,恶性疟和间日疟的分布最广泛。疟疾流行区主要分布在非洲、东南亚、东地中海、美洲地区等,其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和东南亚地区为疟疾高度流行地区。

预防措施


⭐清除或倒置室内外各种可积水的容器,如不用的花盆、瓶罐、轮胎、废弃容器(如饮料瓶、一次性饭盒)等。
⭐种养水生植物(如富贵竹、万年青等)应每隔3-5天,换水洗瓶,清洗根须;保持花盆托盘不积水,室外尽量不使用托盘。
⭐对不能丢弃或需蓄水的容器,应加盖密闭或投放杀灭蚊虫的药剂。
⭐使用蚊帐、安装纱门、纱窗等物理屏障,适时使用蚊香、电蚊拍、灭蚊灯等装备,或使用杀虫喷雾进行化学灭蚊。
 ⭐市民到公园等户外场所应尽量穿着浅色长袖上衣及长裤,并在外露的皮肤部位涂蚊虫驱避药物。
⭐避免在树荫、草丛、凉亭等户外阴暗处逗留。

蜱虫叮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图片


5到7月是蜱虫的活跃期,也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季节。
在丘陵或山地旅行、生活和工作中,被蜱虫叮咬后,有感染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风险,直接接触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的人员也存在感染风险。


image.png

预防措施


⭐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应穿长袖衣裤,扎紧裤腿,裸露皮肤涂抹蚊虫驱避剂,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防止蜱虫叮咬。
⭐一旦被蜱虫叮咬,千万不可生拉硬拽、强行拔除,要及时去医院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处理。
⭐带宠物到户外活动时,除了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携带蜱虫之外,也要查看一下宠物的身上有没有携带蜱虫,避免把蜱虫带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