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23 来源:东南网 责任编辑:许晓虹
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
进入五月,
诏安青梅的采摘虽已进入尾声,
但在诏安县
红星乡紫梅山庄里,
采摘工作却依旧火热。
伴随着逐渐攀高的气温,
在山间清风中,
采摘工人们开始了
新一天的工作。
一颗颗青梅从树上被采摘下来,
然后选运,
这些青梅将被制作成蜜饯、
梅饼、青梅酒等产品,
销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
如今,趁着“富硒青梅”的东风,青梅产业已发展成为红星乡的主导产业之一。每年四五月,来自全国的青梅收购商齐聚红星乡,青梅这颗“生态果”,俨然成为支撑红星乡经济发展的“吉祥果”。
红星乡青梅产业的发展
离不开一代代果农辛苦耕耘,
随着青梅发展产业化、规模化,
众多青梅产业从业者
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方向,
陈庆舟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科学种植
青梅产业标准化发展
青梅采摘 东南网记者 沈文栋 摄
作为土生土长的诏安人,陈庆舟自小便与青梅结下了不解之缘,青梅的酸甜,成为他记忆中难以忘记的味道。一次去河南参加展销会的经历,更加深了陈庆舟要把诏安青梅推广出去的决心。“在展销会上,很多人问我这是什么果子。”陈庆舟回忆着。
早在2001年,诏安县获得“中国青梅之乡”称号时,“诏安红星青梅”便被评为福建省名牌农产品称号,红星青梅独到的酸甜,伴随着诏安人走过了悠久的历史。但红星青梅近年却陷入树龄太老、青梅减产、果质不高等问题中。“青梅之前的种植太过粗犷,这就导致价格上不去,果农们的积极性也没了。”陈庆舟说,加之许多果农对果树采取“放养”,红星乡的青梅种植陷入了恶性循环。
结满青梅的果树 东南网记者 沈文栋 摄
为推动青梅产业升级发展,近年来,红星乡积极打造青梅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陈庆舟通过响应当地政府的号召,投资建设600余亩青梅种植基地,要求基地内的所有青梅树均实行“矮化”种植、科学修枝,并全程进行有机肥灌溉。如今,陈庆舟还在基地建设投入智慧果园系统,通过在梅树林里加装传感器,进一步监控果园的种植环境及土壤肥分的变化。
随着对青梅产业的了解加深,陈庆舟意识到发展推广青梅仅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于是,陈庆舟积极引导当地果农进行青梅标准化种植,指导果农对树龄较老的青梅树,进行修整,并提供防治虫害的技术,让老化的果树重获“新生”。
陈庆舟说,有机肥的使用是提升青梅数量和质量的关键,过去,果农们往往因有机肥的高额费用望而却步。了解到果农们的顾虑后,陈庆舟与周边20多户果农签订合同,为合作果农提供有机肥,指导他们进行“矮化”剪枝,并以每斤高于本地市场价0.3-0.5元的收购价回收合作果农的青梅,果农们只管把青梅种好就行,等青梅卖出后再结算有机肥的费用,有效解决了果农们前期投入和后期销售的问题。
打破传统
提高优果率增加收入
采摘人员挑选青梅 东南网记者 沈文栋 摄
种植技术提升了优果率,但传统敲打的采摘方式,却让青梅无法卖上好价钱,“以前采摘青梅,果农都用敲打的方法,破损率高,价格也卖不上去。”陈庆舟说,为此他成为当地政府倡导手工采摘青梅的坚定支持者。陈庆舟表示,手工采摘虽然增加了人工成本,但相较于提升的收购价,对于果农来说还是划算的。
据了解,青梅手工采摘要求采摘工人技术熟练,陈庆舟通常会请周边的果农来帮忙。家住红星乡楼仔村的林宝华,自家种植的青梅已经采摘结束,现在她每天花8个小时来陈庆舟果园里采摘青梅,按日结算的工资,让她既能照顾家里,又增加了一份收入。陈庆舟的种植基地里有近50位像林宝华一样的采摘工人,采摘当月可增加4000元左右的收入。
2022年,陈庆舟与红星乡主产区内的4个村庄分别签订定点收购青梅的协议,并以高出本地市场平均价的价格收购项目区内农户的青梅,极大推动当地果农种出优质果的热情,为诏安红星青梅的种植升级提供了破局入口。
现如今,诏安红星乡共有青梅种植面积4.5万亩,年产量约3.5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约8.6亿元。“这些果子个头大、品相好,香气更浓、酸度更高,是红星人民的‘吉祥果’。”
产业升级
装箱的青梅 东南网记者 沈文栋 摄
从事青梅产业多年,有一个问题始终困扰着陈庆舟,那就是国内缺少代表性的梅酒品牌。为推出一款不同于传统的青梅酒,陈庆舟邀请专家组建研发团队,历经5年研发实践,终于打破青梅纯发酵的技术壁垒。
2022年初,陈庆舟首批纯发酵青梅酒启动量产后,在近一年的发展中,陈庆舟和他的纯发酵青梅酒成为果酒界令人瞩目的“新星”。陈庆舟说:“希望通过我的尝试,为家乡闯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可行路径,让诏安红星青梅的价值充分绽放。”
谈及未来青梅产业的发展,陈庆舟表示,目前他正与投资方沟通,计划打造具有诏安特色的青梅主题公园,希望借助红星青梅的文旅IP,让红星乡成为周边乃至全国各地研学、婚纱摄影和露营的好地方,让更多当地人参与青梅全产业链发展中,带动红星乡经济发展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