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扎(诏安彩扎技艺),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传统美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11年12月14日,“彩扎(诏安彩扎技艺)”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时期,诏安海运发达、经济繁荣,各类民俗工艺也得到相应发展,彩扎工艺应运而生。清末,彩扎技艺传承人林裕后在诏安县东关街创办有彩绸庄,主要制作人们日常居家出行要用的灯笼和宫庙祠堂、传统节日要用的彩灯,以及红白事要用的纸扎品。彩扎包括彩绸扎和各色彩纸扎,以及绸、纸兼用扎制工艺。工艺内容繁多,其实用性较为广泛。其彩扎技艺不仅传承了清代民间工艺特色,而且吸收了历代名师、名匠的制作技艺精髓,同时还吸纳了广东潮汕一带的工艺风格。 目前诏安彩扎技艺已传承五代,第一代林裕后,第二代林仕恩,第三代林福经,第四代林养生,第五代林艺聪;其中林养生被确定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扎(诏安彩扎技艺)”第四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林艺聪被确定为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彩扎(诏安彩扎技艺)”第五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2022年11月8日福建省省级非遗彩扎项目,传承人林养生和儿媳沈妙珍应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11频道《一鸣惊人》栏目春节特辑《春风里中国年》录制,传承人制作彩扎《兔子灯》和《福字灯》盲剪纸《迎春花》2023年春节期间播出。 明清以后,彩扎工艺在大江南北迅速发展起来,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单纯为“丧葬文化”服务的传统“彩扎活儿”;另一种是为满足大众娱乐文化、民俗节令以及旅游工艺品的需求而创生的“风筝”“灯彩”“绢人”“微型仿真昆虫”等新型彩扎工艺。 诏安彩扎工艺品主要用于各类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及祭祀活动。有用于庆祝传统节日的花灯、彩车、彩棚;有踩街游艺用的龙、凤、狮、象、公背婆、鸟鱼虫等;有用于庙、祠堂、寺中的神像的头盔、服饰、联幡、彩旗、帐绛浮字等;民俗用品如安龙、谢土、做醮、祈安、置坛、元宵或新婚挂灯、仔棚等;还有工艺品山水、人物、木偶、浮字、艺术挂屏等。从题材内容上,以不同的自然物象和理想物象来体现不同的人生礼仪、岁时习俗等寓意,从而祈求幸福平安、丰衣足食。 诏安彩扎拥有繁复的工艺,用料考究,工艺流程也较复杂。其根据不同的彩扎对象选用竹、木、藤、篾片、铜、铁、铝片条等为工艺品的骨骼,扎出物体的骨骼构架;再选用丝、绸、缎、绫、绒布等作为外面贴料,粘贴平整均匀;最后再配以金丝银线、珠粒珠片、羽毛等作为装饰,制成的彩扎工艺品色彩艳丽,装饰繁缛,具有审美趣味。 现代诏安彩扎工艺品布及漳南、云、浦、诏、东及岭东(粤)一带,产品享誉海内外。主要获奖作品有:2011年6月23日,第四代传承人林养生的作品《照海慈光》在第六届福建省工艺美术“争艳杯”获铜奖。2012年5月29日,“庆源号”选送的彩扎作品在第七届(中国)海峡工艺品博览会获铜奖。 彩扎对外文化交流(赴泰国、俄罗斯) 诏安“非遗”彩扎工艺,至今已传至第五代,代代口耳相传,尽得清代民间工艺本色,既吸收了历代名师名匠的技艺精髓,也吸纳了潮汕一带的工艺风格。随着人们对于工艺品味的不断需求,代代又有所更新和发展,既发扬了民间艺术特点,又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还能成为儿童手中的观赏玩具。 资料源自:诏安县文体旅局非遗与文物保护管理股、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