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福建省水利厅公布全省第一批45处福建省水文化遗产名单,漳州5处遗产榜上有名,分别为:长泰县双圳陂(十五户陂)、平和县石晶圣泉、平和县“走水尪”习俗、诏安县怀恩古井、诏安县五通夫人陂。 这些遗产项目,有些对许多读者而言,还较为陌生。今天跟随小编的步伐,去探寻诏安的怀恩古井,揭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在诏安,有这样一口古井,千百年来,它像一位母亲,用涓涓细流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丹诏儿女,也见证着这座县城的历史兴衰。 这就是位于诏安县城的“怀恩古井”。近日,福建省水利厅公布第一批福建省水文化遗产,怀恩古井榜上有名。 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古井?有什么特别之处?史料:诏安县前身是“怀恩县”提到怀恩古井,必须先讲“怀恩”。 事实上,许多漳州群众,包括诏安群众都不知道,诏安县曾经有一个前身,而这个前身就是“怀恩县”。 史料记载,诏安地处闽粤界区。晋义熙九年(413年)起,诏安属义安郡绥安县地,至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绥安县并入龙溪县,诏地遂属龙溪县。 唐垂拱二年(686年),析龙溪县南境故绥安地置漳州并立漳浦县、怀恩县,诏地遂属漳州怀恩县辖,县治设在今南诏。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因瘟疫流行,人口逃散,怀恩县被撤销,并入漳浦县。 明嘉靖九年(1530年),从漳浦县析出二都、三都、四都、五都建诏安县,治所设在原怀恩县的县治南诏,隶属漳州府,自此正式开启诏安县的新历史。“可以说,怀恩古井是原怀恩县所遗留下来为数不多的实物古迹。”市民林先生对记者说。 现状:千年古井 井水仍清澈甘洌 沿着诏安县城文化古街下走,穿过左边狭窄幽深的巷子后,就来到了武庙,武庙南侧的巷内,便是“怀恩古井”的所在之处。古井紧挨墙角而筑,井口覆以独特的半月形石板,井旁西墙上镶嵌着“怀恩古井”四字隶书石刻。“这井水清澈、甘洌,现在虽然有自来水,但住在附近的居民还是经常取水来用,甚至泡茶来喝。”附近居民沈先生说。 据《诏安县志》记载:“唐垂拱二年(686年)置怀恩县治时所凿。井呈梯形,深约7米,直径约2米。地面夹墙筑井台,高0.55米,由条石砌成,并雕刻菱形图案。井面覆盖半月形石板,中为井口,直径0.72米……”细细数来,怀恩古井开凿至今已有1300余年,千年来,井水始终甘洌、泉源不绝。 传说:“此地有龙泉 能享用半县” 关于“怀恩古井”的建造,还有一个传奇的故事。据当地人士介绍,相传当年此地没有一口井水适合饮用,正当乡亲们愁眉莫展时,乡里的一位长者梦见有位身高七尺、手持龙头拐杖的老翁。老翁一手指道:“此地有龙泉,能享用半县。”说毕,便消失在一道祥光之中。惊醒之后,长者赶忙向乡亲们说起此事,但老翁指的地方,却让大伙感到困惑不解:如此高地,怎会有水源?随后,当地通晓风水地理的先生随即赶来,见到此地后连连拍手称好。众人当即着手开凿,果真挖到七尺(2.3米)时,一股清泉喷涌而出。 古井修筑完工后,乡亲们便在井面覆以半圆形石板,寓意此井能使半个县享用,且老翁托梦之时正值正月十六,为半个月。相传,乡亲们为表达对老翁的怀念和感恩之情,便将该井取名为“怀恩古井”。 保护:群众掩护 古井躲过文革破坏 经历了千余年的风雨,“怀恩古井”也曾险些被毁。据介绍,在“文革”时期,破“四旧”热潮迅速涌向全国,各地红卫兵对这项事业投入了很高的热情,文物古迹、图书字画等文化遗产成为“革命”对象的重中之重。为使“怀恩古井”免遭毁坏,当地群众自发在古井周边抹上灰土,将古井掩盖起来,并将所在的巷子用砖石围堵,避免被红卫兵发现。就这样,躲过文革破坏,古井得以保存下来。 1996年,怀恩古井被诏安县列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自来水、矿泉水普及的今天,“怀恩古井”仍然存在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中。虽说井水已不再作为人们直接饮用的水源,但提绳、吊水、抬水的情景却依旧在古井边重现。古城的人民以这种古老的取水方式,印证着古井的存在,也留下自己的生活印记。 来源:海峡导报 漳州文化产业网 图/文:沈华铃 陈顺源 沈顺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