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风光美食>
【连载】走进诏安四百余年仿紫禁城方形土楼(三)
2016-07-19 17:24:04  来源:诏安电视台  责任编辑:康逊斌  

  【二樟抱榕】

  位于村后山地理正中处的“二樟抱榕”古树有三百年树龄如宝塔般坐镇至高点,世代守护祥云人!因种植独特,经几百年日月精华、雨露滋养其树冠如伞。

树冠抽象、自由发挥、百样人悟千种相

  树干处天然形成“中为榕、边两樟”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奇观!树根犹如天书扭曲变形。细观之犹如慈眉善目的长须老者,村中善男信女将其视为土地公公化身!自古以来于其前设立土地公庙享受香火供奉!

  其对联曰:这公公十分公道,那婆婆一片婆心! 更有相传土地公公月夜现身相救落魄远归路人及显灵做法教训外村“谕晓”(诏安本地方言,意为混混)的美丽传说!

土地公公庙

土地公公及其拐杖

古树背侧面

 衣带渐宽终不悔

(暗指因自然原因枝叶垂垮)

为伊遮阳挡雨树憔悴


  【三姑娘渠道】


途径上蕴村的水利工程-- 三姑娘引水工程

  三姑娘引水工程枢纽位于福建省诏安县东溪上游太平乡麻宁村三姑娘庙,上游流域面积426平方公里。三姑娘引水工程是福建省50年代兴建的最大的一个引水工程,渠道总长125公里。设计灌溉10.3万亩。三姑娘渠道1958年1月开工,上场劳力2万多人,经半年的奋战,于当年7月建成通水。完成土石方371万立方米。投入劳力273万工日,国家投资177.6万元。

  随着全流域年轻人的外出就业,农业越来越萧条!全盛时三姑娘的身姿已不复踪影,现今年久,水道自然淤积严重,水量变小如水沟,已不复当年齐胸水深,全盛时夏日十几伙伴戏水于中各种泳姿!


曾经的“玉和桥”上花样跳水台

雨后浑浊的水面虽有雨水补充仍如大水沟

破败的三姑娘渠道管理处


  【长寿村人才辈出】

  因村中地处富硒带出产富硒无公害生态土特产。族人食之多有长寿者,不乏鹤发童颜者劳作田野间,村中八九十岁健硕者济济,四世同堂者众。

  其中姣姣者当属双双近九十高龄的沈老居士夫妇,少年夫妻老来伴,沈老居士夫妇以近一个世纪的婚龄完美的诠释金婚这词的含义,村中人称老人夫妇和睦、从未口角,实令我等现代年轻人汗颜,老人年轻时为村中私塾老师,对村中历史人文如数家珍、堪称活字典!其居所就在祥云楼侧,有志者路过可寻之询之!

  老人言称:因该村风水独特、地理厚重,古时曾有异姓眼红欲夺而不可得,退而求其次到村西下溪下游数公里处山寨了一个“下蕴村”!然则!因其地为上蕴余脉,“上”面“蕴”藏的厚重福气不外漏,导致下蕴村福气不足,传承不了几代人即烟消云散、人去楼空!【又有传说:因下蕴村是通往广东饶平的“国道”——古官道必经之地,当地有地痞、刁民时常在路口拦截收过路费,因而得罪了达官贵人、黑势力,在一个夜黑风高的晚上,下蕴村被烧杀抢夺、化为乌有!】真个是:“伤心下蕴经行处,民房百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据悉!如今曾经的下蕴村尚有遗址可考! 

  该村目前人口4百余口,村中因秉承重视教育的祖风,年轻一代接受高等教育者众,现有博士1名、研究生2名、本科生13名、大专生35名,每百人口中接受高等教育者在省内都属高位,妙笔丹青者有之。不愧书画之乡的县风。外出经商从政成功者众。华侨回报乡梓、年轻一代为自身理想辛苦奋斗中!

【物产丰富】

土地肥美,高产富硒水稻 

       气候宜人,所产荔枝清甜多汁,曾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村中盛产龙眼,晒制成桂圆,实为滋补佳品!


望李止渴——诱人的李子

  年年有“余”、乘风破浪、鱼能养人,真龙化身!谨以此祝愿:上蕴村富裕发展;点评:宜居、有历史底“蕴”!

  【族中后人忧虑】

         族中后人感叹:我等对村中历史人文略有耳闻而已,现村中老者渐渐老去,我们如不整理收集,资料可能永不见天日!村中历史虽不算辉煌,也令我等儿孙聊以自慰,为我们内心凭添一份自信!村中文物大部于“文革”毁坏,所剩者十之一二。彻底否定“文革”,不仅是全党上下的认识,而且应当说是中国社会整体上相当稳定的共识。

         现硕果仅存文物可适合公诸于众?这样报道出去的话后果会怎样:1、现在武进士练武石——两个石轮就在祥云楼门口,是否安全、不利于保护?2、古土楼内已多处坍塌,再放任下去坍塌殆尽如何是好!是否要如旧小学撤点并校般自生自灭?3、可否以政府牵头出资为主、有志个人出资、出力为辅加以保护、修复目前所遗留文物,修旧如旧?把这在诏安老一辈人深为流传的,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保护好、发展好、传承好!以达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强调推广古文化,保护国粹,弘扬民族精神的目的!


  【温馨提示】

  这座土楼距离诏安县城车程约半小时左右,距离诏安动车站仅20公里车程十几二十分钟。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参观一下哦~期待您的到来!

  由于我等才疏学浅,阅历有限,所写遗留古迹恐有欠妥之处,欢迎各位学者、宗亲及族中后人加以补充完善!

文章来源参考:村中有智长者、网络、历史文献    文、图、整理编辑:沧海笑白龙/沈杰森、沈汉波、  沈艺斌

(本文经原作者授权独家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1  2  3  4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2008231号) 联网备案号 :3506240235067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3420069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10006
  • 地址:诏安县南诏镇良峰路县委大楼二楼
  • 邮政编码:363500 联系电话:0596-3321216  投稿邮箱:zwtxtg@126.com
  • 诏安县融媒体中心拥有诏安新闻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 诏安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zwt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