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诏安新闻网> 民俗
诏安志:风俗宗教
2016-04-13 16:04:40  来源:  责任编辑:江超  

第五节 民间信仰

一、崇祀祖先、先圣

诏安居民,大都是唐代开漳陈政、陈元光及其将校官兵的后裔,各姓氏对其开诏始祖,都有崇祀的节日,称“祖诞”,一年一度在祖庙、祖祠举行,仪式隆重,宰猪、羊和办各种祭品,置香案,舁出祖宗塑像,由族内耆老带头行祭祀仪式,同一姓氏分支多个村的,采用同月不同日轮流举行祭祀活动。也有的姓氏是供奉得姓始祖或古代贤臣,如林姓供祀殷代比干,谢姓供奉晋代谢安。

开漳功臣业绩在民间影响深远,各姓村(社)均奉为保护神,立祠庙,尊称为“地头公”,亦同样每年举行隆重祭祀活动,如城内各姓祀陈元光,称“陈圣王”,陈姓则称“祖王”;城关东城沈姓聚居地祀祁山侯欧哲,北关许姓聚居地祀武德侯沈世纪,沈姓聚居地祀太尉许天正姑母教练夫人和灵佑侯李伯瑶;桥东林家、桥园等村祀许天正,梅岭下何村祀昭德侯何德,西潭乡岑头村祀陈元光女儿柔懿夫人,每年有固定日期举办祭祀活动,世代延续。

民间城乡尊祀关羽,尊称为“关圣帝君”,多建有庙宇,称“关帝庙”,每年亦有祭祀活动。城关、沿海各村尊奉妈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为妈祖寿诞,举行隆重的庆祀活动。农村尊祀上古神农,尊称为“五谷帝君”,清代在桥东的桥园村附近建有“先农祠”,每年春耕前,由知县主持祭祀并举行“扶犁”仪式,表示春耕开始;民间在农历四月二十六“五谷帝寿诞”,用三杯清茶和三碗米饭在家里神桌上敬祀。还敬祀三国医圣华佗,尊称为“华佗仙师”,建有“仙公庙”,敬祀宋代神医吴夲,尊称为“吴真人”、“保生大帝”、“先生公”。二、祭拜天地日月风雨

农历正月初九,民间称为“天公诞辰”,凌晨祭拜“天公”,置香案在天井或阳台,祭品有清茶、素菜,也有祭祀牲礼或各种糕果。祭祀“天公”的祭品还可祭祀其他神祗。

农历八月十五祭拜土地神,祭品摆在田头坎上,表示酬谢保护农作物丰收,有的乡村,在冬至日再祭拜一次。

各村都建有土地祠(福德祠),祀土地公妈,逢年过节都祭拜,每年还举行一次土地公妈寿诞祭祀活动。

先人坟墓的左侧竖一小石牌为土神神位,扫坟时先祭祀土神,然后祭拜先人。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晚上,有拜月习俗,置香案,摆糕饼和水果,焚香燃烛,直至月上中天。

清代以前,天旱有祈雨习俗,形式是由知县主持祈雨,民间置香案,知县持香行跪拜礼,并沿城关步行,由跟班人员高喊“祈求皇天赐雨”;各村由耆老主持,规模较小。

第六节 道德风尚一、舍己为人

清初,朝廷为阻隔沿海民众与郑成功部队的联系和断绝其给养,实行“迁界”策略。沿海民众被迫迁入内地,迁民生产生活无着,流离失所,或死或逃,赋税徭役不但无减免,还把逃亡者赋额、差役,加码在其亲族头上,民众苦不堪言,县训导戴冠,为劳苦大众利益,慨然置个人职禄不顾,上“代请蠲豁赔亡书”。

清乾隆间,民间名医陈治安,在家乡溪南风岗寮村,自办医馆,让四乡贫病者住馆治病,免费供应医药食宿,病愈路远的还赠给路费。

1983年9月14日,西潭公社民兵军事训练在投掷手榴弹时,有个民兵把拉断弦的手榴弹投在脚下数步远的地方,在即将爆炸之际,军事教员沈钦永扑向冒烟的手榴弹,掩护他人,自己光荣牺牲,被省政府授予革命烈士,追记二等功。

1986年夏,诏安一中15岁学生张智亮,为抢救溺水的同学,光荣献身,省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1988年5月,四都外埕村基干民兵李永清为抢救触电的儿童献身。共青团诏安县委授予模范共青团员,省政府批准其为革命烈士。

西潭乡护林员吴成顺与纵火犯搏斗献身,走马小学教师徐成龙在暴雨中为抢救危房里的学生而献身,均被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二、敬老爱幼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五保制度,对鳏、寡无依靠的老人,城镇人民政府给予定期定量社会救济,保障其生活。农村由人民公社救济,民政部门拨补救济款,过年过节进行慰问。

1980年以后,全县各乡、镇、村,先后组织老人会,安排老人活动的场所,提供老人娱乐和运动器具,如书、报、棋类、门球等,倾听老人的建议和意见,重阳老人节组织慰问。桥东镇桥园村组织老人基金会,老人生活、治病等问题得到及时解决。老人去世,家属可领回入会基金(采用储蓄积累办法),还可得到一笔丧葬费。全县城镇、乡村都仿效这种做法,为老人办实事、办好事。1985年8月四都镇西峤村华侨捐资办一所“幸福院”。1986年官陂乡办一所敬老院。至1994年又有西潭乡、梅岭镇办3所敬老院。以后深桥镇、南诏镇再办5所。五保户的生活费由乡镇统筹解决。

县党政领导干部,每年老人节亲自赴各乡镇慰问百岁老人,赠送老人实用物品,百岁老人董银英、沈加指、何国叶、钟玉合等受过多次慰问。还定期派医生为他(她)们进行体检,并解决医药费用。

1953年以后,农村办起托儿所和幼儿班,从重点乡村逐渐到普遍开办,并发展成设备齐全正规化的幼儿学前教育。以后,妇幼保健机构和设施逐步健全,为儿童防治疫病和健康成长提供保证。1996年全县幼儿园21所,9691名幼儿入学。

1989年1月,县成立“关心下一代协会”,1994年协会改为工作委员会,各乡镇成立分会,为全县各小学提供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儿童读物,开办多种形式报告会,协助学校培养健康下一代。为全县小学输送儿童读物6852册,挂图1536张,组织各种形式报告会194场次。

分享:
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诏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视频,版权均属诏安新闻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被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诏安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网未注明“来源:诏安新闻网”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为“来源:诏安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文章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相关阅读
[更多]诏安新闻
[更多]乡镇之窗
[更多]部门动态
  •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2022008231号) 联网备案号 :35062402350677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3420069
  • 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5120210006
  • 地址:诏安县南诏镇良峰路县委大楼二楼
  • 邮政编码:363500 联系电话:0596-3321216  投稿邮箱:zwtxtg@126.com
  • 诏安县融媒体中心拥有诏安新闻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
  •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 诏安新闻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zwtxt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