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活习俗 一、饮 食 境内城乡居民主食大米,次为甘薯,搭配少量麦面。蔬菜、瓜豆、水产品、禽、畜,副食品繁多,居家民食菜肴多,传统小吃、名菜、名点不胜枚举。居家城乡普遍三餐二稀一干,早、中餐为稀米粥,搭配焖地瓜或面条,晚餐为干饭,80年代后则多为中、晚餐干饭。 “诏安菜”筵席,全席为四炒、四烹、十六碗、四点心、一火锅,一般半席已足够8人食用。便席根据时鲜,以海鲜为主,随意点菜,菜肴兼有闽南、粤东烹饪特色,炒讲究火候、配料,少用辛辣;汤菜重清炖,原汁原汤;点心突出地方风味,如荷叶包(又称和合包)为其他地方菜少有,咸、甜搭配。清代以后,由于外出北方任职,或到南洋谋生者多,又吸取北方和南洋烹调技术,菜谱更加完善。 诏安是茶乡,饮茶历史悠久,茶艺特别讲究。“小罐茶”(工夫茶)水、火、茶叶、茶壶、泡功等比潮汕“工夫茶”还讲究。城乡居家待客,首项是“泡茶”,所用茶叶为乌龙茶。 对首次来访亲戚至友,民间时行煮碗甜面线和2个鸡蛋,表示接风洗尘添寿。二、服 饰 民国时期,农村男性穿开襟汉式短衫,宽大筒裤;女性穿斜襟短衫,宽筒裤,老年妇女大襟衫长及膝,机织布与土织布并用,颜色多为灰、蓝、黑、月白等。山区客家妇女袖口和下摆、裤脚用花边或深色布装饰。沿海渔区男性亦着大襟衫,用薯榔汁染制成褐色,便于拉网、驾船、耐海水浸泡。城镇知识阶层(医生、教师、职员等)年纪较大的穿长衫,中青年着中山服、学生装;女性着旗袍,一些家庭妇女以斜襟汉装为主。 新中国成立后,中山服、解放装逐渐推向农村。1965~1975年兴起草绿色仿军装,在中青年男性或青年女性中盛行。1980年以后,中山服已成中老年男性常服,青年则以西装、茄克衫为主;女性普遍穿西装裤、翻领对襟衫,女青年、女学生衣着用料式样、花色品种趋向多样化艳丽化。具有原来地方特色的衣着,仅偏僻山区尚保留一些痕迹。 鞋、帽,诏安冬季无霜雪,过去居民一年四季以穿木屐为主,冬季短时间或节日才穿布鞋、胶鞋,知识阶层亦有一些人穿皮鞋。1960年以后传统古老的木屐被塑胶拖鞋替代。1980年以后鞋的品类趋多样化、高档化。城乡青年很多穿上皮鞋,中老年则以胶鞋、布鞋为主。 帽在民国时期中老年以羊毛织帽或呢帽为主,但也有一些人终生不戴帽。1950~1970年,工农布帽盛行,后盛戴工人帽(鸭舌帽)、呢礼帽,夏天遮阳帽多是麦秆编制的宽边草帽。80年代后,青年妇女遮阳帽花样品种繁多。三、民 居 民间建房先择日,定坐向。开工动土,落成谢土。 民房注重山墙脊端款式,分5种,按金、木、水、火、土命名,称星头。火星头式似牛犄角,木星头似和尚帽,金星头像茶壶蒂,水星头半圆顶两边各一小弧角,土星头似戏装王爷帽。以造形美观大方,抗风雨效能较强的木星头占多数。祠堂、庙宇则以火星式为主。屋面盖瓦,在并排鱼鳞瓦衔接一条半圆瓦筒,便于排水,瓦沟取单数。 传统筑墙采用三合土夯打。古建筑民房多为单层平房,注重坚固、宽敞,大门小窗、光厅暗房。现代建筑则以楼房为多,缩小横向跨度,增设阳台,加大窗户,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城镇按规划趋向套间,多东南向,多层次,中西结合,适应小家庭。农村房屋注重整体规划,并排、整齐、高低一致,款式近似,基本保持中式带阳台二层结构。 山区部分村庄保持生土夯墙,歇山顶、寨堡式的“生土楼”,样式有圆楼、四角楼,也有半圆形楼,畚箕形楼等。一般2~3层,因受条件限制,有些寨楼人居楼上,畜圈楼下,卫生条件较差。随着经济收入提高,山区新建住房,另行辟地,有的用砖或规格石砌墙,趋向现代化钢筋混凝土结构,畜舍另建,居住条件和卫生条件有所改善。 祠堂、庙宇,或聚族而居的“大厝”,都有固定的款式。如“下山虎式”(一进式)、“四点金式”(通联二进式)、“七包三式”(三进式)、“五马拖车式”(三进加三面甬道厢房和凹形大门敞厅)。注重脊尖、屋顶装饰,一般都用彩瓷碗片雕塑人物、花卉、走兽、禽鸟等,色彩鲜艳,经久不褪色。庙宇屋背雕“二龙抢珠”,祠堂、大厝一般雕塑人物、花卉。四、行 旅 明清时期,民众出门注重穿戴整齐,妇女梳发簪花,穿新衣服,无新衣也必须浆洗干净,穿拖鞋或木屐,男人出门同样穿戴整洁,有的还择吉日。沿海、沿河通航的乘船,陆路一般步行,少数官绅、富豪坐轿。民国22~26年(1933~1937年)四都至分水关可坐汽车。新中国成立后,从50年代开始多以自行车、公共汽车代步,至90年代,除众多的公共汽车外,不少人拥有摩托车,一些人拥有小汽车,外出很方便。 旅游,过去是达官或部分文人雅士的事,有开阔眼界、增加学识的作用。明代民间大学者吴朴,平生足迹到南洋群岛和国内诸多港口,学识渊博,写出《渡海方程》等巨著;沈鈇进士出身,当地方官(知府)和京官(户部主事)多年,到过很多地方,尤其对南方沿海诸省考察、旅游,致仕后写出《经营澎湖六策》,被朝廷采纳,对收复、经营台湾很有影响。 1980年以后,随着经济和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人重视外出旅游,并逐渐形成风气,青年人举行旅行结婚的逐渐增多;教师利用寒暑假旅游;离退休干部、职工很多外出探亲结合旅游;有些家庭妇女在重阳节结伴作近距离如到邻县或县内名胜、风景区一日或半日游。学校尤其小学生,每学期都组织一次春游或秋游活动。五、礼 仪 诏安绝大部分居民属汉族,民间礼仪大多沿袭汉族传统礼节。亲朋登门拜访,双方抱拳作揖为礼。进门后主人拱手让座,客人欠身谢座,然后泡茶招客饮,客人先回礼,然后持杯,每次饮毕,由主人冲洗茶杯,再泡再饮。其次是敬烟,也有摆上蜜饯等茶点。 送客时,主人前导至门口,然后拱手(也有握手和挥手)道别,客人请主人留步,主人再三致意“慢走”、“宽行”。 登门探望亲朋远道归来,或多年旅外(如过南洋)归来,如属晚辈则先主动登门造访长辈。探望南洋归侨带寿面(面线)、猪腿、柑橘、蜜饯,称为“脱草鞋”,归侨回赠南洋出产药品、布料、衣服、饼干、糖果;侨客较富有的,也有赠金银饰物、现金、照相机、家用电器等。晚辈造访长辈,多是带居留地的土产,民间称“物轻意重”表示敬意。归侨再出洋时,送一些本地较名贵土特产、药品,如香菇、银耳、活络丹、片仔癀等,称为“送顺风”。 上门探望伤、跌的亲戚、朋友,带一束面线、一个鸡蛋,称“压惊”;上门探望病人,如住院治疗,则直接到医院,带水果和营养品,探病必须在上午。山区给病人送东西要双数,但要避4的数目。 小孩跌伤,亲朋以熟鸡蛋为礼品送给小孩,称为“滚出运”。 喜庆宴客行帖,长辈行“全帖”(八面),平辈行“单帖”,1970年以后,改用口头邀请,但必须主人亲自登门,不能请人代转告,表示诚意。1978年起,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婚庆、新屋落成也多有发请柬宴请亲戚朋友。 亲戚称呼,女方出嫁后尚未生育孩子,男方(女婿除外)全家以及全村的人,不分辈份高低统称呼娘家父母为“亲家、且姆”,若生育孩子了,改称“公爷(太平一带称阿公)、阿妈”。 山区客家,民间相互间如有积怨,一方主动登门,对方必须以礼相待,认为“入门应有三分礼”,“猪狗进门也不能虐待”。凡一方能够这样做,对方必须“气消八分”,恩恩怨怨多可取得互相谅解。 在人际往来中,客家还有一些禁忌:忌在孩子父母面前说他们的孩子长得肥胖;忌用扇柄开玩笑敲人头颅,认为是“以奴才相待”;忌说“四”认为“四”与“死”谐音,如孩子四岁,称为“两双岁”,四件东西称“两双件”;忌人说其长辈名讳,自家也避叫长辈名讳,如祖父名米,儿孙辈就改称米为“谷仁”。 媳妇过门后,名字如跟家内人谐音,或与近邻同名,必须改名(讲闽南话乡村过去也有这种习俗)。 农历逢三、六两个月份忌谈亲,不嫁娶,有“田水白,不吉利”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