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位置
官陂镇位于诏安县西北部,东经117.05 °,北纬24.04 ° ,总面积150.4平方公里。东与云霄县和平农场相连,南接霞葛镇,西邻秀篆镇,北接平和县大溪镇。官陂镇是革命老区,辖17个行政村,161个自然村,总人口59025人,基本是客家人。
二、自然环境
官陂镇自然条件优越,四面环山,风景秀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源充足。东溪上游贯穿全镇中部,中间丘陵地带,是个天然小盆地,形成天然温泉池三口;2004年省普查珍稀野生植物时发现,马坑村长有全省最大的野生台湾苏铁壁,这是我国的国宝,也是世界宝贵的自然遗产;官陂镇土地以山地为主,耕地15135亩,林地16万亩,其中宜果山地8.5万亩,主要种植荔枝、青梅、龙眼等,其中荔枝4.3万亩,年产量8000多吨,以优质、早熟,量多而驰名,《官陂荔枝》也已经获得国家工商总局的商标认证。
三、经济社会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以后,官陂镇成为诏安山区重镇。贯穿官陂南北的省道诏平线公路,已建成三级水泥路面,全镇基本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全省联网的农网改造基本完成,程控电话、移动、联通基地站已开通,可以快速与国内外进行通话联系;镇区金融体系健全,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在官陂都设有营业网点;农村水电站已开发13个,总装机容量1800千瓦;上、下官两个集市商贸云集,日见繁荣,年贸易额达八千万元以上。2014年全镇工规模工业总产值3.8亿元,农业总产值1.6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836元。
近几年来,官陂镇外出务工人员多达21955人,为充分利用旅外乡亲多的优势,发挥招商引资前沿平台,镇政府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鼓励在外乡亲回乡创业,吸引海内外厂家来官陂安家落户。目前已有福建硒龙生态有限公司、“怪塘谷”温泉有限公司、平鑫木业有限公司、官陂龙彩水电、诏安智强水电、诏安天缘矿业有限公司、诏安月之港茶叶有限公司、诏安笋山矿业有限公司、漳州市怡品园茶叶有限公司等十几家公司来官陂投资办厂。
随着经济的发展,官陂文化卫生教育事业也得到迅速地发展。全镇有一所完全中学、一所卫生院、18所小学、24所幼儿园,新农合、新农保覆盖全镇,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三、革命老根据地
官陂是革命老根据地,早在1928年土地革命时期,工农红军就在马坑村闹革命,1930年2月15日在坪坑、粟竹头二个自然村建立起红色政权——苏维埃革命政府。当地群众称(坪坑府、粟竹头县)。1935年,闽南工农红军独立三团政委卢胜带领武装队伍,在龙际、公田、林畲等地开展游击战争,建立乌山根据地,一直至全国解放。
四、客家风情
官陂属客家语系:客家人富有勤劳勇敢,善于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的美德,土楼是客家人居住文化的象征,既可防地震又可防匪盗。据初步调查统计,全镇共有152座土楼,其中圆楼118座,四方楼9座,交椅式17座,混合式8座。最大土楼是大边村的“在田楼”,俗称大楼,直经980米,楼高9米的双层楼房,楼周围有64间住房,楼中央有一座方形小楼,叫楼心,内有住房14间,后座有附屋六间合计是84间。最古老的楼是新坎村的“溪口楼”,建于明建文二年,清康熙三年扩建,现已倒塌。目前遗留的各式各样土楼共有115座。
五、张廖姓来历
官陂地处山区,荒山僻壤,原来宗族姓氏颇多,如林畲村原是畲族,陂头村钟姓也是少数民族,由于时代变迁,现在只有张廖、杨、吴、陈、谢、赖、曾、马等十多个姓,而张廖姓则有百分之九十以上。“张廖”这个独特的姓氏,既不是复姓也非音译,它是父姓与母姓的结合,在血缘上是张公廖母二姓合一。论姓氏系两姓,论血统实为一脉。
据谱载:官陂张姓始祖张元子(再辉)公,原籍云霄西林和尚塘,因避白莲教乱到官陂坪寨教书,为廖化公独女招为婿,明洪武八年,廖姓族人因犯国法举族逃亡,元子公以廖姓亲族身份往官府申辩,官司拖延多年始结案,由于劳累过度,返家途中病故,临终嘱其子友来公:“为报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子孙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父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因此子孙后代迁居台湾的有姓张,亦有姓廖,亦有姓张廖,又有活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
四、天地会发源地,闽台一家亲
明末清初,百姓苦于官绅之虐,八世祖张益台,字子可收养之义子张耍,又名万礼,在官陂长林寺结盟,组织天地会,他们以万为姓,反清复明为宗旨,结义十八勇士,盟主道宗是长林寺主持,聚居长林寺开展宗教活动,从事秘密斗争,拓兵买马,扎营于黎壁石山环沙寨,先后攻打过饶平黄岗,三河镇,后由施琅指引投郑成功,屡建战功,万礼被提为前冲镇提督,顺治16年率部攻打金陵,万礼战死沙场,同时留守在环沙寨义军亦遭诏安饶平联军围剿,张耍义军将士纷纷赴厦门投郑成功去台湾收复台湾后,归田后扎根台湾定居,据台湾资料(民国六十七年六月三十日户口统计显示在台廖姓人口为230052人,而官陂姓廖的裔孙约有二十左右万人,他们聚居于云林,南投、台、中、等县市,两岸开放后,每年都有成批台胞回乡寻根、认祖、祭祖、探亲、会友,捐资修祖祠,祖坟,互相来往,增强两岸同胞情谊。